行家谈相声系列之三:“师徒相承——回眸相声人物”
相声艺术从“雅”到“俗”中的关键人物
【网络主持人:周晏汐】相声算是市井文化的一种,从原来的“撂地摊儿”逐渐走向高雅殿堂,从街头的卖艺人转变成为艺术家,其道路应该是崎岖的。所以在相声逐渐走向高雅艺术的过程中,一定有一批人为此付出艰辛劳动。我想请嘉宾与我们一起回顾曾经把相声推向高雅殿堂的老艺术家们,顺便给我们讲述几个有关相声改革中的故事。
【在线嘉宾:王大胜】相声艺术在解放初期,在艺术格调等方面有很大的变化。当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两位演员,因为表演相声反正话,内容涉及到“楚霸王”、“王八杵”等不雅的东西,被观众轰下台去,给相声演员的震动很大。后来,以侯宝林为代表的部分相声名家,积极改革向上,在老舍、罗常培、吴晓铃等文学家、语言学家的直接支持下,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改编传统相声,创作新相声,组织相声演出,出版相声读物,培养相声新人,推动了相声的健康发展。北京的赵振铎、赵世忠、陈涌泉,都是当时相声改进小组中的新人。其实细想起来,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品位高雅,和他主动地和文人结交朋友不无关系,这大概就是“近朱者赤”的道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文学家老舍先生身体力行,创作了大量的相声作品,给相声演员带来了很大的鼓舞,也给他们指明了相声发展的方向。侯宝林先生在晚年与薛宝琨等学者共同从事相声理论的研究,撰写了相声艺术论集,相声溯源,曲艺概论等专著,填补了理论的空白。他的这种理论素养,也和他乐于和文人结交分不开。他的相声《夜行记》、《戏剧与方言》、《婚姻与迷信》语言非常精炼,这和他在语言上下功夫分不开。
【网络主持人:周晏汐】马三立是我国童叟皆知的相声名家,他的相声雅俗共赏、耐人寻味。而且马老的舞台台风也那么的洒脱与帅气。我想这样的一位艺术大师,一定有非常丰富的生活阅历,因为艺术的根源是来源于生活的。
【在线嘉宾:王大胜】马三立现在年近九十,他的艺龄超过70年,这么漫长的艺术生涯,在相声艺术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他不仅擅长传统相声、单口相声,也表演了不少新创作的段子,表演代表作非常的丰富。马三立在舞台上的风格,有冷面滑稽之称,非常的幽默。在生活当中,他也是同样的豁达睿智。马先生是回民,80年代他老伴去世之后,他在老伴的墓碑旁边,也给自己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马三立之墓。这种做法恐怕不单单是一种玩笑,而是他人生态度的一种显现,其中隐含着超脱豁达的含义。他的相声《吃元宵》拿孔圣人来开玩笑,恐怕和这种超脱豁达的精神相通。也许在他眼里,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用幽默的眼光来看待,这大概也是他高超的地方。
【网络主持人:周晏汐】我们知道说相声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除联系说学逗唱等说相声的基本功外,相声以外的艺术素养像音乐、文学、历史等等方面也都需要长期的积淀,最后才形成了一个出色相声演员的综合素质。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诸位相声大师们相声以外的“功夫”吗?
【在线嘉宾:王大胜】相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点都不假。说学逗唱,是相声表演的四种技法,反映出相声艺术的综合性。要同时把握好这四种技法,必须长期积累,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侯跃文、李金斗、师胜杰等目前活跃在舞台上说学逗唱具佳的演员,都是经过长期艺术积累的结果,而老一辈艺术家像侯宝林、马三立都有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冯巩说相声好,演电影得了最佳男主角奖,显示出他多方面的艺术功力。侯宝林学唱戏曲的功底很深,也演过电影,演过话剧,才艺过人。马季、姜昆的书法都很出色。其实,在我看来,艺术实际上有它的相通之处。,于艺术灵感的艺术家们常常在其他艺术领域有出色的表现,这是很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