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卡比利亚》这部影片时,为了达到美学的目的,还用了人工灯光。以前一直用以代替阳光的电灯光,现在被用于背光摄影和黑白对比的摄影。烧毁罗马舰队的阿基米德的形象是用特写来拍的。灯光从下面照射出来,把阿基米德那张络腮胡子的面孔,突出地表现了出来(帕斯特罗纳拒绝应用假胡子)。对真实性的注意在这部摄影场布景和天然外景协调地交替出现的影片中,非常显著。自然背景在汉尼巴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的镜头里利用得极其优美,在白雪覆盖的山坡上展示出马队和象群的漫长队伍。 《卡比利亚》这部影片当然带有很多动人心魄的精彩镜头,如:战争、大火、罗马舰队的覆没,特别是在拜尔神庙中用婴孩祭神的场面。为了这一场面,作曲家伊德白兰杜·比萨蒂专门写了一部名为《火的交响乐》的乐曲。

邓南遮编写了这部影片的说明字幕。他所用的夸张的词句,在今天看来,还令人觉得可笑。可是这种夸张在演员的表演中却并不经常存在。这部影片里的演员如伊塔利亚·阿尔米兰泰·曼齐尼、丽迪亚·夸兰塔和温别尔托·莫扎托,当时都是有名的演员,常用动作来表达剧情。但《卡比利亚》的一切成功尤应归功于曾经在热那亚港做过码头搬运工人、有着强壮的体格和超人腕力的巴托洛米奥·帕格诺,他在片中严肃地扮演了马西斯特这一角色,大受观众的欢迎,使以后半个多世纪中一直主演一系列的马西斯特的影片。
《卡比利亚》一片获得广大的声誉,淹没了另一部更重要而没有出过意大利国境的影片,这就是尼诺·马尔托格里奥在1914年替存在时间很短的莫甘诺公司拍摄的《迷失在黑暗中》。这部影片虽然同样有古罗马故事片中的夸张作风,可是却显示出意大利电影所常见的那种现实主义的传统。法国影片的现实主义对意大利电影也许发生了影响,如德尼佐在米兰拍摄的、模仿齐卡和欧泽的平民剧《残废人》,就是一个例子。但是,《迷失在黑暗中》受那不勒斯文学的影响要比受外国电影的影响大得多,因为它本身就是根据罗伯托·布拉乔写的一部杰作摄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