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中国诗词大会》:桃李春风,致敬“先生”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 | 2024年04月06日 10:38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 | 2024年04月06日 10:38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每位学子心中崇高而又亲切的师者形象。师者常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鞭策我们珍惜时光、笃学不倦;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期待我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常尊称师者为“先生”,而“先生”又不仅仅指代老师,“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是先生的成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先生的风骨;“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先生的担当。《2024中国诗词大会》第五期,让我们一同仰望泰山北斗,共同致敬“先生”风范!

  从文物古籍中看见“先生”的坚守传承

  应县木塔,始建于11世纪的辽代,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在山西大地上,它被誉为“斗拱博物馆”,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东方木构建筑的一座高峰。本期节目以模型复原的形式,再现应县木塔“孤标紫塞势峥嵘,西北长天赖此擎”的雄伟气势,并且讲述了一段关于梁思成先生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动人故事。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和保护的先驱者,梁思成先生以崇高的信仰和无私的坚守,激励着我们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而不懈奋斗。

  节目中,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引领我们步入国家图书馆《永乐大典》展厅,深入体验古籍修复的精湛技艺。通过这一环节,我们认识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古籍修复师”。这群“妙手先生”以智慧和匠心精心呵护着每一页古籍,续写着千年的文化传承。

  从传世名帖中看见“先生”的尊师重教

  《醉翁亭记》由欧阳修撰文、苏轼书丹。此碑立于欧阳修逝世后近二十载,每一笔都凝聚着苏轼对恩师的深切怀念。在节目中,我们得以一窥这幅传世名作的非凡魅力,笔画间既显露出内在的刚劲与坚韧,又流露出如行云流水般的洒脱与飘逸,灵动且富有生机。苏轼通过书法,将对恩师的知遇之恩与满腔敬意永远镌刻于心。同时,节目中还呈现了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感悟、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世间万物的深情厚意。

  从少年梦想中看见“先生”的崇高使命

  本期“千人千问”环节中,来自云南香格里拉的桂色小朋友,用纯真无邪的童声讲述了自己心中那份淳朴而炽热的梦想——成为一名小学老师。在他看来,“先生”是那些用知识和爱心播种希望的人,他渴望成为这样一位“先生”,去灌溉更多渴望知识的幼苗。

  节目也借“先生”主题,向那些默默奉献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们表达真挚的敬意。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未来的教育舞台上,能够涌现出更多怀揣梦想、充满激情的年轻教师,他们将以自己的知识和爱心,为孩子们的成长铺设一条光明的道路,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诗画传情中看见“先生”的生活态度

  诗词与绘画的交融,既彰显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韵味,又凝聚了中华文化深层内涵的精髓,共同缔造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美学境界。而诗意与生活的和谐共融,则深刻展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追求。无论是山川湖海的壮丽景色,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琐事,都能化作诗意的载体,流淌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本期“画中有诗”环节中,康震老师以其精湛的技艺,巧妙地将诗词的隽永韵味融入每一幅画作之中。每一笔勾勒、每一滴墨色,都如同流淌的诗句,诉说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康震老师笔下,既有“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雄奇景象,也有“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的伤怀心境;既有“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生活场景,也有“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英雄豪气。无论是描绘自然景色,还是抒发情感心境,都充满诗意和韵味,让人沉醉其中。

  桃李芬芳映春风,敬献深情于“先生”。《2024中国诗词大会》第五期,让我们以诗传情、致敬“先生”!

编辑:钱景童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正在阅读:《中国诗词大会》:桃李春风,致敬“先生”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