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好”党员︱关键时刻冲得上去 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台之声》微信公众号 | 2025年11月20日 19:10
原标题:
正在加载

  作者:总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应急报道组副制片人 刘峰

  时效决定成效,速度赢得先机。对于从事应急突发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力争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第一时间客观准确发声,力求先声夺人,首发定调。总台新闻中心党委高度重视应急突发新闻报道,要求记者要快速反应,抵达现场态度要坚决、核实要准确。

  作为新闻中心前期采编的一支尖兵,社会新闻部承担着应急突发新闻报道的“第一责任”,以我所在的应急报道组为刀尖,全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一跃而起的应急报道“尖兵连”,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党员。

勇于抵达

便没有到不了的远方

  “你看见我的时候,我在屏幕上;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这是我们日常工作的生动写照。作为总台应急突发新闻报道的排头兵,团队成员绝大多数都是青年人,目前已形成了80后、90后为主力的报道队伍。在新闻中心党委和社会新闻部党支部支持下,00后也加入战队,形成了前赴后继的工作梯队。直面应急新闻报道“有第一无第二”的激烈竞争现实,我和同事们深知抵达现场是发挥战斗力的首要一步,“有大事看总台”的使命激励我们树立了“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决心。

  今年初,西藏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新闻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在社会新闻部党支部指挥下,我和同事们迅即从北京出发奔赴高原。当时,由于没有直飞的航班,我们采用多种交通工具接力,到达4000公里外的珠峰脚下。抵达定日后,我们顶着头痛、呕吐、发烧等剧烈的高原反应,分赴不同的受灾点展开报道。团队成员徒步震中措果乡、挺进受灾最严重的长所乡,发回视频报道,让观众看到了最真实的一线影像、最准确的一线灾情。新闻中心成立抗震救灾前线临时党支部,我被委任为临时党支部书记。在新闻中心党委指挥下,临时党支部带领总台前方记者、技术等各工种报道团队坚守灾区一个月,是所有媒体中驻守灾区时间最长、报道内容最深入全面的队伍。

  △西藏定日地震,刘峰和应急报道团队坚守灾区一个月

  这两年,从河北燕郊爆燃事故到缅甸强震跨国驰援;从强台风“桦加沙”登陆到辽宁葫芦岛极端暴雨;从四川筠连山体滑坡到贵州黔西载人游船侧翻事故……每一个重大应急突发事件,我和同事们无一缺席,牢牢占据新闻现场。在这个过程中,应急突发报道团队的行动力淬火成钢,“新闻铁军”的成色愈发闪亮,形成了“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岗位品格。

边奔跑边挖掘

持续提升报道力

  应急突发事件事关舆论导向,考验主流媒体的报道力、传播力。报道力和传播力的构建,不仅需要奔跑中的快,即快速抵达现场后的直播报道;还需要有深度的慢,就是多品类的新闻挖掘。这两年,在社会新闻部党支部领导下,在面对重大应急突发事件时,我们在新闻联播《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专栏累计推出几十条报道,在联播“寸土寸金”的版面刻画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冲在一线、挺膺担当的形象。四川筠连山体滑坡,我们用《昼夜奋战抢险搜寻 温暖守护受灾群众》的报道,刻画出在滑坡核心区科学机敏搜寻的消防员和在安置点细致入微服务的村党支部书记的形象;湖南洞庭湖一线堤防决口,我们以一条《奋战三昼夜 洞庭湖决口实现提前合龙》,讲述了国家防总和应急管理部调派的工程专家和中国安能基层党员联合抢险的故事……

  这两年,应急报道的特写成为新闻频道重要的体裁之一。《中国救援人员救出缅甸地震中被困超120小时幸存者》《西藏定日:一封孩子手写的感谢信 治愈心灵的双向奔赴》《辽宁葫芦岛:邻乡情近 搭把手共渡难关》等报道帮助受众了解突发事件背后的故事,形成了收视粘性。同时,社会新闻部党支部还要求应急快反记者深入调查突发事件背后的原因,与内参舆情中心形成联动机制,及时撰写报送内参,并在新媒体端推出竖屏短视频,逐步建立起应急报道的全媒体矩阵。

  △应急报道团队记者冲锋在一线抢首发争独家

  △在京津冀防汛救灾报道中深入洪水围困的村庄展开报道

一专多能

用应急报道本领啃下硬骨头

  在刚刚过去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上合组织峰会报道中,除了外宣组等对口科组牵头重点报道外,社会新闻部还整合全部门资源投入报道,我们应急报道团队也继续担当报道主力军。从天安门广场的出镜直播到纪念大会的现场采访,从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到机场的外宾迎接报道……我们用应急报道磨练出的本领,涉足不同领域的深度报道,这已不是第一次。多年来,我们广泛参与新闻中心和社会新闻部不同类型的报道项目:联播头条、主题主线报道,新春走基层报道;全国两会报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纪念日等特别节目报道……

  △在天安门城楼下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相关报道

  △参与报道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新闻教育家范敬宜曾勉励记者们,“年轻人不要只盯着眼皮底下0.5平方公里,应该放眼960万平方公里。”我谨记前辈教诲,望山远而力行。“四好”党员的褒奖既是对过往的认可,也是对未来的期待。“新闻人不老”,我们要在思想、态度、追求上永远年轻。作为应急报道记者,我们更要时刻保持战斗的姿态,倚马可待、再建新功。

  执行总监:陈福生

  主  编:赵东亮

  编  辑:陆明明 时 尚

  供  稿:总台新闻中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机关党委

编辑:郭倩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正在阅读:“四好”党员︱关键时刻冲得上去 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