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您可以对自己喜爱的嘉宾提问,您还有机会参与我们节目的录制。
7月12日,我们将邀请
王昆
做客。
聚集国内外最著名的演艺明星
谈话与表演实况再现
观众与嘉宾倾情交流
运用全新电视传播理念塑造周末名牌栏目
创造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收视新热点
更多...
首播:cctv-3每周五21:15
重播:cctv-3每周六10:30、15:25
我们现在寻找--
姓名:你的姓名
年龄:25-40岁的心理年龄
特征:挚爱人生,热爱艺术
爱好:音乐、艺术
条件:--
10个喜欢
于蓝、王昆
的理由, 或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故事。
更多...
面对自己喜爱的艺术家,你最想问他们什么问题?《艺术人生》诚邀广大网友点评:
于蓝、王昆的影片
信箱:
artist@mail.cctv.com
主持:亲爱的观众朋友大家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来到我们的《艺术人生》的现场,今天走进我们《艺术人生》的主人公,身份非常复杂,到底是一个什么身份呢,待会咱们一起来鉴定。他就是余秋雨,让我们掌声有请余秋雨。
主持:您是在浙江慈溪桥头镇,车头村出生的。我想听听,当时的车头村,到底能够贫困到什么状态?
余秋雨:比如像我们这样的家,上海还有经济资源的家,我们家也吃糠,就是不是吃米,不是吃麦。就是不是吃这种真正的粮食,糠粮食皮,那是非常的艰辛的,但是最艰辛的是后来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那是更艰辛了,如果这个比起来当时还算比较好的,后来是更糟糕,我到了上海以后的情况更糟糕,更饥饿了,当时桥头镇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出过余姚、王亚名、出过黄中西这些文化大师的土地上,已经没有几个人识字了,只是识字就没有,所以文明的观察是太容易了。现在想起来,当时没感觉,就去读书了,所以我去读书的时候,你看小学离我们家1里多路,那么在尼姑庵里面,办了个小学,但是我去读书那一天,那个村庄里面好多老奶奶都在送,这1里多路都送,因为他当成一件非常大的事情。这个给你塞几个鸡蛋,那儿给你做个书包,已经有书包了,再给你挂个什么。回来的时候老大爷已经在树底下等我了。当然这都是本家了,当做一件很隆重的事,一个文化已经没有的地方,但是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任何人在地上看到有字的纸,哪怕是破残的一张报纸。绝对不能用脚踩上去,一定要恭恭敬敬捡起来。到庙里边的一个火炉里面烧掉,庙的火炉上面写的四个字叫"敬惜字纸",有字的纸一定要把它当做神明一样来敬惜。
主持:他虽然不认识它,但是还要把它捡起来,恭恭敬敬把它烧掉了。
余秋雨:可能是几张的帐簿破页,可能是哪留下来的一张包东西的残片。他们都要在那儿烧掉,所以这样的话,我妈妈识字的人,在那儿受到极度的尊重你可想而知,极度的尊重,那么我作为我妈妈的接班人,在当时显然是个文化明人,受到巨大的尊重,就是写信,当然什么报酬也没有,报酬就是尊重,我当时有一个印象,就是一个瞎眼的老太太,她的孩子参军了,所以她老找我写信,她已经不太知道时代的变化了,她总觉得,你那么好,经常给我写信,总有一天萤火虫引着你,到北京去赶考,考个状元。她见到我就讲,萤火虫引着我去,就这么一个村庄,比较落后,比较贫困,有的人现在说,余秋雨你为什么毛笔字写那么好,其实我也不太好,为什么那么好。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就是我们家乡穷的没见过钢笔,也买不起铅笔,就只有毛笔,我们就是写字的时候,只有最简陋的大概两三分钱的一只的毛笔练的字,不可能有其他的书写工具,所以我说毛笔字是我启蒙的时候,最早学的字,它这是不好,至少也不熟练吧。是这样的。
主持:那后来你到了10岁、11岁的时候就去了上海,在上海开始读书,是什么原因到上海读书了?
余秋雨:因为那个地方我毕业了要考中学,考中学的话,那个中学离我的家实在太远,那么为了我的读书,干脆家就搬到上海来,当时的户籍制度比较简单,一下子就过来了,主要是为了我的读书。
主持:在上海读书,一直读到大学,最后留校。那在上海读书的时候,你除了在语言上很快的适应之外你觉得在您的学生时代,让你引以为自豪的,或者说骄傲的有什么样的事件呢?
余秋雨:我在初中的时候我所有的老师的家里,挂的都是我的画,我画的画,他们甚至于就觉得今后我应该考美术学院的,其实原因就是我家乡的箱子里有一本叫画谱。我从小就临摹临摹,结果就很喜欢画画家,那么老师觉得小孩子能够那么画画,家里就挂着我的画,这好像是很天真、可爱,或者是他们学生画的,他觉得很好,几乎所有的老师家都挂着我的画,当时我觉得特别开心。直到我的作文,后来得了大奖,以前大概所有的老师必然我是考美术学院的。
主持:那作文是在什么时候得的奖?
余秋雨:作文是到高中。
主持:还记得是哪篇作文吗?
余秋雨:叫夏夜,这个当然不会忘记夏夜。
主持:那是多大的时候写的?
余秋雨:13岁。13岁到14岁之间。
主持:还记得其中的内容吗?
余秋雨:应该是一个小孩子的一些回忆,这个回忆当中,我能够得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他的上海的学生都不会写到农村,我回忆小的时候,居然写到了农村,这可能有点奇特,还可能文字写的比较好,还有我一个印象挺深的,就是一直不能理解的,就是上海的评奖委员会,给的评语是有一定的词藻修养。词藻修养对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来说,什么叫词藻修养?那么后来这还是一个大学里面的一个老师写的,那么可见他的文字不错,但是这个文章我想起来,他跑不开当时的中学生作文的一些毛病,就是小人装大人,装腔作势。这个一定有这种习惯,就是好多后来我们学的美文的特征。
主持:那你渡过了这样一个快乐的学生,就是中学这个时代之后,要在我感觉,您那个年代的同学,好像大部分都应该奔赴了广阔的农村去接受贫下农中再教育。你去了吗?
余秋雨:我去了,而且我去和其他同学可能不太一样,就是我是非常急迫的,非常积极的,非常强烈的要求快一点下去,早一点下去。
主持:我们在屏幕上有一副照片这是哪一年?
余秋雨:这就是农场。
主持:在农场劳动的时候。
余秋雨:对,在农场,还有我看到这有一副照片,这个军装看上去挺神气的,这个军装是我们排长借的,所借给我拍的照片。当时你知道年轻人就特别喜欢穿着军装,而且天气也特别冷,一个高中的同学来看我,大家如果看过我这篇散文叫长者的话,一定会记得这么一个情节,就是我们高中毕业的时候有三个同学抓阄,所现在国内的大学分三类,第一类是理工科,第二类是医科、第三类是文科,我们一、二、三分头的抓阄以后,20年以后见面,全世界的知识我们都懂了,三个人等于是一个人,我们等于是知道全世界。很天真嘛,他到到一,我找到三,找到二的人,现在在上海,我在农场他来看我,我很不幸找到三就只能靠文科,是完全抓出来的。我还挣扎了一下,考文科我觉得我当时有一个非常鄙视文科的观念,觉得文科有什么好学的,我已经,我们的语文老师那么好,我们论语也背的出来,离骚也背的出来,那还能背什么,觉得没什么好学的了,觉得好狂妄。所以当时觉得只能学外语,所以我就去考解放军外语学院了,而且我那年考的英语成绩是上海第一名,在他们的,那时候的军官就完全离不开我们家,老到我家里,但是提前考的,完全是莫名其妙的老是在为报名的,戏剧学院已经取我了,那我当然坚决反对戏剧学院,坚决要去读外语了,读戏剧学院我家里也不同意啊,整天去吵。我爸每天写一封信,写给上海市招生委员会办公室主人,说坚决不能读戏剧学院,坚决要去读解放军外语学院。后来终于遇到了招生委员会的主任,一个老大爷,叫姚力先生,非常庄严的看着一个16岁的小男孩,看了我一眼,说我们国家的战争时间太长,军事人员过甚,艺术人员缺乏,读戏剧学院吧。
主持:下次就读戏剧学院了。
余秋雨:我就觉得这么有名的上海的照办主任,有那么权威的语调,好像从历史讲起,这对一个小男孩来说,完全没有抵挡之力,就看着他以后点点头就走了。
主持:那里现在回过头来想那一段,你实话实说,你是对这个招办主任感激、还是隐隐的觉得你改变了我的某一些追求,或者说改变了我什么?
余秋雨:我到现在为止还觉得他的话是对的,就是一个国家里面应该有很多的杰出的艺术人才才好,一个成熟的国家,一个优秀的民族,应该是这样的,即使我不一定搞艺术的时候,我也认为这个话是对的,就是在一个和平年代里面应该有很多的人从事艺术。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
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