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富 在青铜器时代,壮族先民创造了灿烂的铜鼓文化。笔者在云南省文山州抢救翻译布洛陀麽经《铜源、铜鼓经诗》过程中,有早期“乜弘”(母皇)制母系氏族社会,乜弘带领氏族成员采铜矿冶炼铜铸铜器的记载。在采铜矿冶炼铸铜器过程中,碰到许多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众人向智慧神布洛陀求教,得到布洛陀的指点,冶炼出铜,铸造出铜器及铜鼓。笔者再翻译、整理和研究古籍的同时,还调查了壮族祭铜鼓、跳铜鼓舞的活动,铜鼓是壮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云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中心主任的李昆声教授研究发现:“云南全省现收藏在文博机构的铜鼓200面左右,保存在民间(主要是少数民族村寨中)也有数百面左右。而文山全州共发现铜鼓138面,位居云南之首。而且,铜鼓分类中的8个类型,在文山州内均有发现,这不仅在云南省,而且在全中国以及东南亚诸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全世界已知万家坝型铜鼓已有40面,有6面是在文山出土的。云南文山极有可能是世界铜鼓起源地之一。”   一、文山州少数民族有关铜鼓的记载    文山州今生活着汉、壮、苗、彝、瑶、回、傣、白、布依、蒙古、仡佬11种世居民族,共有人口3295739人。各少数民族定居州境有先有后,其中,壮族现有人口986929人。在州境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有肩石器和青铜器时代的青铜器具等许多文物古迹证实,壮族先民是最早生活在文山州境的土著民族。苗族是明清时期迁居文山州境定居的,今有人口416596人。彝族先民大批进入文山地域的时间,可追溯到唐代,现有人口121361人。瑶族在元代以后,陆续迁入文山州境定居,今有人口81963人。傣族虽属文山州境的土著民族,但人口少,今有14854人。今州境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回族22987人;白族7128人;布依族6266人;蒙古族4263人;仡佬族1585 ,他们的先民是明、清时期迁入文山州境定居的。 文山州各少数民族的古籍是研究民族文化发展史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笔者查阅文山州已抢救、翻译古籍,按每篇(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歌谣作一个条目计算,壮族有1500条,瑶族有1400字,苗族有360条,彝族有90条,傣族有30条,白族有20条,合计3400条,其中,壮族有关铜鼓的条目有46条,彝族有4条,以下将有关铜鼓的部份条目例表为:   表一、文山州与铜鼓有关的部分古籍条目 
 民 族 体裁 题目 内             容 流传 地区 讲唱或 承传者 翻译者 整理者    壮       族       壮           族 传说 1 铜鼓舞的传说 “厄妖常抢人及禽兽进深水潭。有位长老发现铜锅能镇妖。后来人们把铜锅改铸为铜鼓,按敲铜鼓节奏跳起铜鼓舞。 马关县 田陆氏 田陆氏 李德佩 传 说 2 铜鼓的传说 蛇妖变美女引诱小伙子对歌,伙子不敢恋妖,妖便残害人畜。天皇发怒,派铜鼓镇妖。 麻栗坡县 熊开林 熊开林 熊友武 侬友德 传 说 3 铜鼓的传说 畴阳河多蛟龙、水怪,常残害生灵,从天而降的铜鼓帮助百姓镇邪恶。 西畴县 田光开 田光开 沈湘渔 传 说 4 铜鼓的传说 从前,壮族铸出铜鼓,为收藏铜鼓而修建有12层楼高的塔。每年第一声春雷响,由妇女们净身着盛装取泉水洗鼓祭鼓,祭后抬上一层楼,祭十二年后抬到第十二层,铜鼓显灵能降妖。铜鼓镇妖后龙潭水干涸变成今称的铜鼓田。 广南县 侬陆氏   陆治宗 传 说 5 木美铜鼓 今木美村收藏着一面铜鼓。相传铜鼓会自行飞去与妖魔作战,人们用红毡包铜鼓进行收藏。 广南县八宝镇 侬昌仁 黄昌礼 黄昌礼 史 诗 1 铜鼓 叙述远古乜弘(母系氏族社会的母皇、女首领)发现铜矿,带领氏族成员采铜矿、冶炼铜、铸铜器、礼器。 西畴县达内村 田兴山 王明富 王明富 史 诗 2 故哥董 叙述乜弘(母皇、母王)发现铜矿,带领氏族成员采铜冶炼铜、铸铜鼓。 西畴县革机村 陆远培 何正廷 王明富 何正廷 王明富 史 诗 3 戈音 叙述壮族先民发现铜、铸铜器 马关县大三村 陆华清 王明富 王明富 史 诗 4 果董 先民发现铜矿、挖炉、做风箱、炼铜铸铜器。 西畴县马卡村 陆元龙 王金银 王明富 王明富 史 诗 5 谷董 乜弘(母皇)带氏族成员冶炼铜矿。后期先民冶炼铜铸铜鼓。 西畴县大路边村 王良吉 杨荣富 何正廷 王明富 何正廷 王明富 史 诗 6 戈董 叙述先民发现铜矿、冶炼铜、铸铜器 广南县贵马村 梁正功 王明富 王明富 彝族 史 诗 7 铜鼓歌 叙述“彝家先辈人,居住在昆仑,祖辈养牛马,游牧度光阴。”随后迁徙到“六诏”、“都梦”、“特磨”、“普厅河”。到了普厅河,“可恨宋王朝,残害我彝家”。最后决定往南迁去“交趾”。在南迁途中落居广西、“戈造”、“普梅”、“木卓”。背鼓去逃生。 富宁县 黄汉国 黄正祥 高廷芳   李贵恩 刘德荣 张鸿鑫 史 诗 8 铜鼓王 汉族文人刘德荣、张鸿鑫根据李贵恩搜集的《铜鼓歌》改编出版,将原《铜鼓歌》改编并增加编者充实的情节为20个部份。 富宁县 黄汉国 黄正祥 高廷芳   刘德荣、 李世忠 李贵恩
 
 
 
 
 
 
 
 
 
 
 
 
 
 
 
 
 
 
 
 
 
 
 
 
 
 
 
 
 
 
 
 
 
 
 
 
 
 
 
 
 
 
 
 
 
 
 
 
 
 
 
 
 
 
 
 
 
 
 
 
 
 
 
 
 
 
 
 
 
 
 
 
 
 
 
 
 
 
 
 
 
 
 
 
 
 
 
 
 
 
 
 
 
 
 
 
 
 
 
 
 
 
 
 
 
 
 
 
 
 
 
 
 
 
 
    查阅壮族、彝族有关铜鼓的古籍,最有研究价值的为史诗。而彝族史诗原传者没有彝语记录,没有翻译者,由汉族文人刘德荣、李贵恩等整理改编,同一部史诗曾改编两次后出版,已失去原貌,失去了史料价值。就壮族承传的史诗,大多数承传者仍在民间传授《铜源、铜鼓经诗》。继续发掘、抢救、翻译、整理,汇集有关壮族铜鼓史诗出版,对研究铜鼓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史料。
二、有关“乜弘”(母皇)和布洛陀的麽经整理
文山州的壮族宗教仪式主持者,壮语称其为“博摩”。博摩使用的《麽经》,大多数都有麽经布洛陀《铜源、铜鼓经诗》。博摩在祭祀活动中,要摇铜钤、敲铜鼓,需唱诵《铜源、铜鼓经诗》。今承传的《铜源、铜鼓经诗》,分为口碑师徒传授和手抄本古籍承传两类,其中,口碑承传变异较大,而手抄本的汉字记壮语音有读不准原音的可能,给翻译整理留下许多困难。如广南县贵马村清朝手抄本《铜源、铜鼓经诗》,承传者权安科是该古籍的第八代传人,对古籍大体能吟诵,但读音不准,仅能翻译文献古籍的三分之一。翻译整理麽经,困难较大。下录四段有关“乜弘”(母皇)和布洛陀记载的诗句供参考:
 
1、铜矿在什么地方
    原文:   果   (懂)茹   波     三散   四    数
    直译:(根?源)(铜)(在)(山坡)(三峰)(四)(柱形)
    意译:铜根在三座高峰如四棵柱形的大山上
    原文:  果  (懂)   茹      波    斗   奔
    直译:(根蒂)(铜)(在、住)(山坡)(顶)(天)
    意译:铜的根蒂连到那座矗立顶天的山梁
2、铜矿坠落在“乜弘”(母皇)家的院落 
壮语记音: 畔   泷   南   儒   砬
直    译:(雨)(下)(土)(会)(垮)
意    译:下雨水冲土会崩垮
壮语记音: 南   砬   懂   卒   堕
直    译:(土)(垮)(铜)(才)(落)
意    译:土崩垮铜矿才脱落
壮语记音: 地   堕   地   步   堕
直    译:(这)(落)(这)(不)(落)
意    译:落这不落那
壮语记音: 堕   峒宏   荏     弘
直    译:(落)(院落)(家)(皇或首领)
意    译:坠落在首领家院落
壮语记音: 乜   皇   步   汝纳
直    译:(母)(皇)(不)(认识)
意    译:母皇不认识(它)是铜
3、炼铜不熔化去问布洛陀
壮语记音:  别    扦   臂   扦   妈
直    译:(风箱)(拉)(去)(拉)(来)
意    译:炼铜用的风箱,推去又拉来
壮语记音:  懂    步   散   漓涝
直    译:(铜矿)(不)(熔化)(沸腾)
意    译:炼铜不会熔化流淌
壮语记音:贝   灿   布洛朵
直    译:(去)(问)(布洛陀)
意    译:去向布洛陀求教
4、铸成口形薄的铜鼓
原文: 倒   谷   (音)   坝     邦
直译:(铸)(制作)(铜鼓)(边口)(薄)
意译:铸成口形圆薄的铜鼓
原文:  首     焚  (音)   坝     邦
直译:(就会)(成形)(铜鼓)(口形)(薄)
意译:就成口形圆薄的铜鼓
    壮族各地各支系的麽经《铜源、铜鼓经诗》,大同小异,差异是在承传中,没有固定的壮文记录,造成继世减少原传内容。笔者正在抢救、翻译12位博摩的《铜源、铜鼓经诗》,就其经诗记载的内容,选部分例表作异同对比。
表二、《铜源、铜鼓经诗》有关“乜弘”(母皇)的记载
| 
 经诗内容  | 
 麽经承传方式与流传地区  | ||||
| 
 怎样发现铜  | 
 发现铜矿时代  | 
 发现人  | 
 承传方式  | 
 承传者  | 
 流传地区  | 
| 
 水冲铜矿露,土跨铜矿出  | 
 母皇(母系氏族时期)  | 
 “红妈”(母皇)  | 
 清朝手抄古籍  | 
 权安科  | 
 广南贵马村  | 
| 
 下雨冲刷露铜矿,土跨铜矿脱落  | 
 母皇(母系氏族时期)  | 
 “乜弘”(母皇)  | 
 师徒口传  | 
 田兴山  | 
 西畴县达内村  | 
| 
 水冲露铜矿,土跨铜矿脱落  | 
 母皇(母系氏族时期)  | 
 “咪弘”(母皇)  | 
 清朝手抄古籍  | 
 陆远培  | 
 西畴县革机村  | 
| 
 水冲铜矿露,土跨见铜矿  | 
 远古  | 
 先民  | 
 清朝手抄古籍  | 
 王安元  | 
 西畴县古渔村  | 
| 
 路经竹林发现铜矿  | 
 母系氏族社会“乜皇”时期  | 
 乜弘(母皇)  | 
 清朝手抄古籍  | 
 梁正功  | 
 广南县贵马村  | 
| 
 地热铜水淌  | 
 布洛陀神话时代  | 
 先民  | 
 师徒口传  | 
 陆华清  | 
 马关县大三家村  | 
| 
    | 
 布洛陀神话时代  | 
 先民  | 
 师徒口传  | 
 陆元龙  | 
 西畴县马卡村  | 
| 
 水冲铜矿露,土跨见铜矿  | 
 母皇(母系氏族时期)  | 
 “乜弘”(母皇)  | 
 清朝手抄古籍  | 
 王良吉  | 
 西畴县大路边村  | 
 
 
表三、《铜源、铜鼓经诗》里“乜弘”带领氏族成员采矿的记载
| 
 经诗内容  | 
 麽经承传方式与流传地区  | ||||
| 
 铜矿产地  | 
 采矿方式  | 
 运矿及存放  | 
 承传方式  | 
 承传者  | 
 流传地区  | 
| 
 三座高峰的山上,顶天的大山梁  | 
 拣露天矿  | 
 驭运来放平地  | 
 清朝手抄古籍  | 
 权安科  | 
 广南县贵马村  | 
| 
 在母皇住地  | 
 拣露天矿  | 
 曾被母皇抬来砌鸡圈  | 
 师徒口传  | 
 田兴山  | 
 西畴县达内村  | 
| 
 在三座高峰的山上,在顶天的山梁,在母皇住地  | 
 露天采集  | 
 牛马驭运到平地  | 
 清朝手抄古籍  | 
 陆远培  | 
 西畴县革机村  | 
| 
 三座高峰的山上,顶天的山梁  | 
 露天矿采集  | 
 抬来放院落  | 
 清朝手抄古籍  | 
 王安元  | 
 西畴县古渔村  | 
| 
 三座高峰的山上,顶天的山梁  | 
 露天矿采集  | 
 抬来放院落  | 
 清朝手抄古籍  | 
 梁正功  | 
 广南县贵马村  | 
| 
 三座高峰的山上,九个岩洞口的山崖  | 
 露天采集  | 
 竹箩抬  | 
 师徒口传  | 
 陆华清  | 
 马关大三家村  | 
| 
 三座高峰的山上,顶天的山梁  | 
    | 
 运到稻谷田  | 
 师徒口传  | 
 陆元龙  | 
 西畴县马卡村  | 
| 
 三座高峰的山上,顶天的山梁  | 
 露天矿  | 
 运到院落  | 
 清朝手抄古籍  | 
 王良吉  | 
 西畴县大路边村  | 
 
   
 表四、《铜源、铜鼓经诗》里布洛陀教先民炼铜铸铜器
| 
 布洛陀经诗内容  | 
 麽经承传方式与流传地区  | ||||
| 
 做炼铜炉  | 
 制风箱  | 
 铸造的产品  | 
 承传方式  | 
 承传者  | 
 流传地区  | 
| 
 在半坡挖炉  | 
 柳树抠制风箱  | 
 铸成各式铜鼓  | 
 清朝手抄本  | 
 权安科  | 
 广南县贵马村  | 
| 
 山梁中间挖洞做炉,黄泥做炉窝  | 
 柳树制风箱,鸡毛扎推风  | 
 铸成铜人、铜铃、铜鼓  | 
 师徒口传  | 
 田兴山  | 
 西畴县达内村  | 
| 
 半坡上挖炉洞,取本土做灶窝  | 
 柳树制风箱,鸡毛扎入箱推风  | 
 铜铃、铜杯、铜鼓  | 
 清朝手抄本  | 
 陆远培  | 
 西畴县革机村  | 
| 
 山梁上挖炉洞  | 
 圆木凿风箱,鸡毛扎入箱推风  | 
 铸铜铃、杯、铜鼓  | 
 清朝手抄本  | 
 王安元  | 
 西畴县古渔村  | 
| 
    | 
 吹风母柱风箱制作方法详述  | 
 铸铜杯、铜铃  | 
 清朝手抄本  | 
 梁正功  | 
 广南县贵马村  | 
| 
    | 
 柳树做风箱,扎鸡毛推风  | 
 铸喂狗盆、铜鼓  | 
 师徒口传  | 
 陆华清  | 
 马关县大三家村  | 
| 
 田埂上做炉灶,红土灰土做灶窝  | 
    | 
 铸薄刀具、尖口斧、剑、铃  | 
 师徒口传  | 
 陆元龙  | 
 西畴县马卡村  | 
| 
 土坎挖炉灶  | 
 鸡毛、柳树制成风箱  | 
 铸铜铃、铜锣  | 
 清朝手抄本  | 
 王良吉  | 
 西畴县大路边村  | 
  
    从表一、表二、表三、表四上看,壮族先民早在“乜弘”制母系氏族社会就发现和冶炼铜矿了。后期布洛陀又教壮族先民冶炼铜并铸成铜器。布洛陀麽经《铜源、铜鼓经诗》古籍,提供了一组先民采铜矿铸造铜鼓的信息。
三、壮族祭铜鼓
壮族先民创造了铜鼓,千百年来,博大精深的壮族文化凝结在铜鼓上,为铜鼓铸造了“灵魂”,铜鼓变成了赐福镇邪的神圣器物。壮族人民每逢庆典、节庆都要举行祭铜鼓仪式。本文以广南县贵马村为重点调查对象,2002年2月11日(腊月三十晚),笔者深入远离城镇的贵马村参加祭铜鼓仪式。 
    1、贵马村简介
    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远离城镇。有264户1148人。该村壮族属古代句町国居民的西瓯、骆越后裔,今仍保留古代壮族的民风民俗。
贵马村今有侬、陆、沈、梁、戴、李姓氏壮族,传统节庆以农历推算:
    正月初一子时祭铜鼓。初一和初五祭老人厅跳铜鼓舞。
    二月初二杀鸡祭太阳神树。
    三月最后一个辰日杀黄牛祭“布洛陀”神树。
    六月最后一天到七月初一杀黄牛祭北宋壮族领袖侬智高。
    贵马村戴氏家族收藏一面铜鼓,正月初一子时祭铜鼓,初一到十八每天都敲响铜鼓,全村各户听到鼓声后开始在各家神台上祭祖。正月初三和初五,戴氏家族抬铜鼓到村中的“皇厅索”(老人厅)前敲,村民围着铜鼓跳传统的铜鼓舞。
   2、戴氏家族祭铜鼓
   贵马村壮族戴家原收藏有一公一母两面铜鼓,距今第十代祖布经的儿子,带着母鼓迁居今广南县者克村定居,至今公鼓和母鼓各藏一村。
   者克村戴家承传的母鼓属麻江型,面径48厘米,身高31.5厘米,鼓面中央太阳纹12芒;无晕无弦,其余饰网纹;身阴弦分晕,无纹。
    贵马村戴家承传的公鼓属麻江型,面径47.5厘米,身高32厘米,鼓面中央太阳纹12芒;有乳钉纹、十二生肖纹、云纹、波浪纹;鼓身有葫芦、水牛角,元宝、蟹、鱼等纹饰;鼓面沿铸青蛙四只,头朝太阳;耳条纹。此公鼓收藏在戴联富家。贵马村戴家定居该地区有记录的已有十三代人:
    濮斐(第一代)――布焕――布山――布经――布天――布玉――戴天德――戴文杨――戴应忠――戴正朝――戴联富(2002年有48岁)――戴高兴――戴曾良(第十三代)
    贵马村壮族称铜鼓为“乜董宁发”(壮语),意为“铜之母天之鼓”,即:铜母天鼓。
   每年正月子时,戴氏家族都要聚集在戴联富家举行祭铜鼓仪式。大年三十晚9至10点,戴家各户老小30余人,陆续汇集到收藏铜鼓的戴联富家。妇女们蒸糯米,舂糯米粑,准备用来祭铜鼓。祭铜鼓分为以下过程:
(1)、取洗铜鼓水
进入农历正月初一子时,戴家拿香、纸钱、挑木桶、抬着点燃的火把照路,往村前的贵马河去取水。此水壮语称“南戛量”(原意待考)。   
(2)、取铜鼓
戴家铜鼓收藏在木楼上的谷仓边,平放在木板上。不用鼓时,用红布包五谷挂在鼓耳上养鼓,鼓上用壮锦布盖着,不让鼓见日光。取鼓时先揭开壮锦布,由两人提鼓耳下楼。
(3)、洗铜鼓
藏鼓主人抬鼓置于堂屋门前的石坎上,舀木桶里的水洗鼓面、鼓身,擦干后又抬入屋,鼓面朝上,安放在神龛前的木桌上。
(4)、祭铜鼓
    祭鼓时,戴氏家族老幼四代同堂,杀一只公鸭祭铜鼓,杀鸭时将鸭血滴在鼓面上。
(5)、吸铜鼓鸭血酒
   祭毕,戴家以最年长者开始,每人必须吸饮一口鸭血酒。
(6)、挂鼓占卜
    吸了鸭血铜鼓酒,把铜鼓挂在堂屋门前,旋转铜鼓占卜。
(7)、敲响新春铜鼓
    挂鼓占卜后,由戴家男长老敲响第一声铜鼓。敲响铜鼓的同时要放鞭炮。
(8)、抢“南戛量”
    戴家敲第一声铜鼓已进入初一寅时。这时,全村264户人家,除戴氏人家外,各户派一人拿火把照明,到河里抢“南戛量”,壮语:“南”为“水”;“戛量”(待考),争先恐后,先到河边者为荣为吉。取水时各户都先烧香、烧纸钱才舀水装桶,放鞭炮。各家把水挑回家后开始煮米饭祭祖。正月初一寅时起到天亮,鞭炮响声不断。
    戴家的铜鼓,从初一到十八,都悬挂在堂屋门前的屋檐梁下,时逢早、中、晚餐祭祖时,都要敲铜鼓,而全村各户,听到铜鼓声后才能祭祖。初三和初五,戴家抬铜鼓到村中的“皇厅索”祭祀亭前敲,村民围铜鼓跳传统铜鼓舞。
    正月初一抢“南戛量”的习俗,今文山州境的各壮族村寨,藏有铜鼓或没有铜鼓,都保留其俗。就其贵马村祭铜鼓仪式,及壮族抢“南戛量”习俗,可以推论,远古的壮族先民,每逢战争、庆典,都敲铜鼓为信号,全族围绕铜鼓行动,铜鼓已成为壮族权力的代表器物。
 四、贵马村铜鼓舞
每逢祭祀、庆典,贵马村民都组织跳铜鼓舞,壮语称“弄宁发”,“弄”意为“耍、舞蹈、表演”;“音发”意为“天鼓”。贵马村传统铜鼓舞,所表现的内容、主题分为12部分:
    第一部分壮语称“当叩”,“当”为“站立”;“叩”为“膝”。舞蹈内容展示先民已立膝行走,渐渐脱离禽兽界的生活方式,开始向文明的人类行进。
    第二部分壮语称“摆巴”,“摆”意为“祭祀”;“巴”为“刀具”。这部分在现远古的祭祀舞,祭祀赖于生存的“刀具”。铜鼓舞“摆巴”(祭刀)应是人类进入狩猎、农耕的记录。
    第三部分,壮语称“老洛少考凡”,“老洛”意为“开辟道路”;“少考凡”指“撒稻谷种”。这部分应是先民开创稻作文化的记载,舞蹈动作以开辟道路、撒稻种的生产劳作为主。
    第四部分壮语称“落咱旦那”,“落咱”为“拔稻秧”;“旦那”为“栽、插稻秧”。舞蹈动作以拔秧、挑秧、抛秧、插秧为基本动作。
    第五部分,壮语称“带那”,意指“薅秧”。稻作农业,“三分种,七分管”,薅除稻田杂草是稻谷丰收不可忽视的生产环节,铜鼓舞展示这一生产环节。
    第六部分,壮语称“单派窜派”,意指“种棉薅棉”。壮族先民以“勤耕织”继系生存。这部分是先民将纺织文化编成舞蹈承传宣教后代。
第七部分,壮语称“金吉”,“金”意为“年节、节庆”;“吉”指“七”。“金吉”为“七月节”。壮族传统“七月节”,是全族聚集祭祀活动的节日。
 第八部分,壮语称“调诺戛咱探考马忍”,意译为“象喜鹊似地跳跃着挑丰收的稻谷回家”。动作为割谷、打谷、挑谷回家,展现壮乡丰收乐。
    第九部分,壮语称“收派旦胖”,译为“收棉花纺织”。舞蹈以收棉、抽线、纺线、织布动作为主,反映先民的纺织生产习俗。
    第十部分,壮语称为“收考马忍荷老艾”,意译为“收稻粮回家制米酒”。从古至今,壮家喜爱糯米酒,以米酒待客为美食。年逢冬、腊月,壮乡各户必须制作糯米酒。   
第十一部分,壮语称“拜桌考老”,意为“谢酒宴”,年逢冬、腊月,属壮家农闲时节,走亲窜戚、举行婚礼、建盖新房,多设酒宴。铜鼓舞反映这一习俗。
    第十二部分,壮语称“解海散师荷金”,意译为“擦鞋洗衣准备过春节”。年逢腊月,壮家舂粑粑、制米酒、杀猪腌腊肉,缝制新衣,擦鞋洗衣物,打扫村寨、民宅,准备过春节。舞蹈反映壮乡忙碌备办年节食品和准备过春节的热闹景象。
    壮族铜鼓舞,是先民将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编成舞蹈,并在祭祀、庆典活动中表演,宣教后人。
 
 五、铜鼓是壮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 
铜鼓的生产、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生产出铜鼓,便有异族争夺、交易和承传使用的历史过程,今仍有许多民族承传使用铜鼓。破译铜鼓纹饰上的每个符号,与某民族文化发展史有渊源关系,这是一项待研究的课题。笔者长期深入文山州境的壮族地区,考察壮族的传统文化,从壮族传统文化透视铜鼓纹饰,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铜源、铜鼓经诗》叙述的铜鼓造形问题。先民铸铜鼓时,“要铸成坛子口一样的铜鼓,就成象坛子口一样的铜鼓”。分明是先有陶坛原形,才有仿造样式。“要铸成白脸的小伙子,就成白脸的小伙子;要铸成靓丽的姑娘,就成靓丽的姑娘。”说明在铸铜鼓年代,先民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
    2、从《铜源、铜鼓经诗》的记载和壮族藏铜鼓、祭祀铜鼓、庆典活动敲响铜鼓、跳铜鼓舞等民俗活动分析,说明壮族与铜鼓的生产、使用有特殊的历史渊源。
    3、从壮族的三界“上(天),中(地)、下(水)”宇宙观,研究铜鼓的造形及纹饰,有先民的文化记载。
    4、壮族以“十二”为计算单位,如:早期先民认为天上有十二个太阳,人有十二个魂魄;壮族古代历算,年分十二月,天分十二时;壮族古籍记载,先民的时空方位分为十二方;死者的灵魂归祖时,要过十二条河、十二条路,十二个村落等;壮族对歌唱赶街调要赶十二条街,喝水要寻找十二井。壮族的十二概念跟铜鼓的12太阳芒纹、12个方位等纹饰有联系。
    5、壮族先民的太阳崇拜、蛙崇拜、鸟崇拜,“额”神崇拜、天地水崇拜、葫芦崇拜、水牛崇拜、铜鼓崇拜等,在铜鼓上有纹饰记载。
    6、壮族最早哲学概念为父母、雌雄观。古籍经诗记载,布洛陀大神率领众人分天地时,将万物过秤称,轻的为公为雄在上,母的雌的重在下。天轻为公为阳上升,地重为母为阴下沉,各种动物也如此过称。铜鼓分公鼓和母鼓应属壮族的哲学父母观。
 
从上述诸多记载分析,早至“乜弘”(母皇)制的母系氏族社会,乜弘就带领氏族成员采铜矿冶炼铸铜器了。在采铜矿冶炼铸铜器过程中,碰到许多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众人向布洛陀求教,得到布洛陀的指,冶炼出铜,铸造出铜器及铜鼓。
壮族先民铸造了铜鼓。铜鼓在壮族发展史上显示出许多功能,如击鼓与神灵沟通,击鼓传递信息,战场上击鼓指挥军阵,祭祀仪式击鼓驱邪降福等。在壮族社会发展史中,铜鼓伴随先民战胜自然、战胜敌对势力,战胜邪魔。铜鼓在人们的心目中是附有灵魂,蕴藏有战无不胜的力量,获得壮族人民的崇拜。
壮族古籍记载了一组冶炼铜铸铜鼓的信息;壮族祭祀铜鼓、跳铜鼓舞,展示壮族对铜鼓的崇拜;破译铜鼓纹饰上的符号,与壮族文化发展史有渊源关系。铜鼓是壮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作者单位:云南省文山州民宗委古籍办)
责编:郭翠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