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
|
|
 |
|
 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海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它位于东部湟水谷地,海拔2275米,是兰青铁路终点,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起点,素有"青藏门户"之称。 西宁是著名的高原古城,秦汉时称"湟中地",宋代改称西宁州,取意"西陲安宁",十六国时曾为南凉国都,1945年设市,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 西宁是中国西北地区最早的军事重镇,后为内地与西藏往来的交通要道和商业重镇,古时以交易茶,马为主,晋代著名高僧法显曾经西宁沿大通河到张掖,开创了"丝绸之路"的南线,促进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宁还有灿烂的河湟文化、仰韶文化。 经济建设 西宁经过近5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步入了崭新阶段。目前,西宁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各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财政收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各占50%以上。全省90%的调入商品和80%的调出商品经西宁中转,对全省其它州、地、市、县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西宁工业已形成以机械、轻纺、化工、建材、冶金、皮革皮毛、食品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机械工业技术力量雄厚,机床、工程机械及各种工具等产品的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纺织工业从纺纱、织造、后整理到服装制品;轻工以灯泡、塑料制品等为主,品种不断增加;化学工业已形成以化肥、制药、氟化盐、硫酸、红矾钠、润滑油等为拳头产品的支柱行业;建材工业在充分开发利用地方资源的基础上,已形成水泥、沥青、保温材料、PVC低发泡板、舒乐舍板、石膏及其制品等系列产品;冶金工业拥有全国最大的电解铝厂——青海铝厂和列入全国500强的西宁钢厂及生产硅铁出名的青海山川铁合金厂,成为冶金工业龙头;食品工业在坚持地方特色的同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乳制品系列、三刺系列、虫草系列等保健、营养食品,多数产品已蜚声国内外。 能源、电力充裕,有年产100多万吨煤矿一座。黄河上游可建设13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30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360亿千瓦时,现已建成龙羊峡水电站,装机容量128万千瓦,李家峡水电站已开工建设,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加上市内已有的火电、水电等中小型电站,使西宁电网电力资源极为充沛。 西宁农村经济有一定基础,粮食产量18万吨,油料1.8万吨,蔬菜、肉、禽、蛋、奶自给有余。牲畜年存栏数51万头(只)。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生力军。 西宁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外贸进口总值超过1.6亿美元,实现出口创汇1.2亿美元;主要出口商品有硅铁、机床、轴承、绵纱、骨胶、蚕豆、量刃具等十余种。三资企业不断壮大,已成为西宁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宁是全省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商业贸易中心。市场建设成绩显著,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共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近2万个,从业人员6万人。商业门类齐全,商品丰富,购销两旺,市场繁荣。 旅游资源 西宁夏凉秋爽,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灿烂的河湟文化又给这凉爽宜人的季节平添了无数魅力。老爷山、虎台、北禅寺、清真大寺、日月山、鸟岛、万丈盐桥、孟达自然保护区等充满诗情画意的旅游景点都会使游客留连忘返。 | |
|
|
 |
 |
|